|
|
让社会组织的新意象鼓舞人们前进 ----评王理宗的《美丽的手》
|
 |
让社会组织的新意象鼓舞人们前进
----评王理宗的《美丽的手》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辉华
王理宗是社会组织领域的风云人物,在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社会组织秘书长的职位上一路走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资深职业秘书长。在15年的专职秘书长生涯中他如鱼得水、激情四射,不时迸发的思想光芒,其极具感召力的话语时常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社会组织给他提供了一个挥洒思辨力、想象力、洞察力的舞台,广东社会组织领域也因为有王理宗这样的人物而生机勃勃。
《美丽的手》是王理宗对我国社会组织观察和思考的结晶,他善于概括归纳,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当下特征、困境和前景的揭示切中肯綮。他不仅针对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实践者提出了颇具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生存谋略,而且提出了颇具学术新意的新概念和新命题。《美丽的手》作为实际经验的总结,是学术界探究从业者内在世界和话语的窗口;它作为理论思考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从业者有效行动的指南。这是一本特殊的著作,兼具实干家的经验和思想者的理性,在此之后谈论我国的社会组织,我们岂能绕开《美丽的手》?
一、特色与价值
我国的社会组织从总体上说处于康晓光所说的“依附式发展”的阶段,自主性越差的组织发展越好,自主性越强的组织发展越差,大部分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有限,影响力弱小。这样一种格局的形成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从外在原因来说,社会组织发展所需的资源大部分控制在政府手中,社会治理体系的体制性结构限制了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从内在原因来说,社会组织的发展既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传统,也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王理宗耕耘社会组织十五年,深切感受到社会组织发展格局之逼仄褊狭,也对其缘由及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美丽的手》一书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从如是两个方面来观照。
毫无疑问,《美丽的手》最引人瞩目的是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的新意象,为我们想像社会组织提供了一种新方式,为其社会合法性赋予了新的意义,其意蕴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进一步阐释。在此我们主要解读该书的学术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
《美丽的手》生动地揭示了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挑战。王理宗形象地描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无个性化生存状态的表现:无核心团队、无核心产品、无核心资产,大部分社会组织运营模式不清,空心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他把初创阶段的行业协会商会的特征归纳为管理方式粗放型;生存方式温饱型;行为方式江湖型;人才方式草根型,指出体力型、智力型和魅力型行业协会商会对应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此形象传神的描述和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非学术界远观偶察所能企及。《美丽的手》采用的话语如同“美丽的手”这一前理论意象一样,力图挣脱政府、公众以及学术界对社会组织刻板印象的束缚,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话语构型开拓人们想像社会组织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示社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生存样式和具体入微的实际处境。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陷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大叙事而难以自拔,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之间的争论淹没了对组织运作微观考察的重要性。《美丽的手》聚焦于社会组织内部运作,剖析了组织凝聚力的不同来源,组织能力的不同层次和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并阐述了凝聚力的梯度理论和能力的梯度结构,强调影响力对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整合在社会组织运作中的重要性,并对成功的社会组织做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界定,即成功的社会组织是一个魅力型组织和引领型组织,进而探讨了社会组织的成长规律并提出了诸如“会费式的生存模式将日益式微,靠会费生存的组织将濒临死亡”,“摆脱困境即摆脱依赖”等论断。这些观点在学术界要么从未有人提及,例如,组织能力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之分;要么做不到像王理宗那样透彻入微地准确把握其实质,例如,他对情感力量、知识力量、利益力量和信仰力量这四种凝聚人的力量的分析。他所提出的这些见解在理论上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较为广泛的解释效力,例如,他对行业协会商会生存、成败、运作以及成长发展原因的解释,对塑造我国行业协会商会特征因素的解释,对商会运行规律的说明等等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状况,不仅适用于解释他最为熟悉的行业协会商会,而且适用于解释我国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的现状。
《美丽的手》同时是一部经营社会组织的实战宝典,着力于解决社会组织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它为社会组织指点如何摆脱无个性化的生存之路、不同发展阶段的商会工作重点在哪里、如何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它总结出社会组织小、新、特、专四个字的总体运行原则以及专业化、集中化和口碑化的经营方略。这些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起步阶段处于迷茫状态的我国社会组织而言是一盏指路明灯,可以引导那些希望有所作为却找不到出路的人们。在民间实际上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公益慈善资源,也生长着一大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英雄,他们满腔热情,孜孜以求,然而,大多数人确实找不到整合资源的途径,找不到使自己的组织做强做大、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的道路。王理宗长期领导的广东高科技商会是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当他开口传道之时,那些有志于将自己的才智贡献公益慈善事业并侧耳聆听的人一定会获益匪浅。
二、美丽的手与社会组织新意象
社会组织在国外通常被称为“非营利组织”,被界定为受“非分配约束”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这一称呼及其界定除了告诉人们它不是什么之外,没有透露任何积极有益的信息,彰显不出该类组织的功能及价值。佩顿和穆迪指出:“‘非营利’这个非人性化和经济化的词汇模糊了本部门的慈善根基、道德维度以及它对于个人的意义;‘非营利’丝毫不能反映慈善捐赠和服务所蕴含和推广的正面价值观。” 不恰当的意象遮蔽了社会组织的其他维度,杜绝了人们想像社会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其他可能性,阻碍了社会组织获得正当性的其他道路,这有碍于它所推动的互益、公益和慈善事业。“社会组织”也不是一个科学和具有启发性的名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是与初级社会群体相对的次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无法真正使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区别开来。在缺乏清晰明确并抓住实质的概念的情形下,各种误导性的关于社会组织的意象大行其道,例如,行业协会被称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政府如此称呼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也乐于接受这一标签并以做不到桥梁和纽带、参谋和助手为憾事。社会组织的尊严和价值大打折扣,人们对其蔑视和无视就不可避免。在此意义上,王理宗济时纠弊的努力非常值得赞赏。“美丽的手”这一社会组织的新意象可以引导人们重新想像社会组织及其活动。
王理宗说:“社会组织这双美丽的手,可以弥补有形之手的不足,又可以安抚无形之手造成的伤害”;“‘美丽的手’,把美好和希望带给社会”;“社会组织是善意的、温暖的、利他的,也就是美丽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是一种审美体验,做好事、做善事”;“对上帝的情感表达,对信仰的虔诚之心也是‘美丽的手’组织社会力量的逻辑内涵”;“他们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文化的美丽的手”。也就是说,美丽的手之所以美丽是由于它所推动的是美丽的事业,它的目的或者是减轻人类的苦难,或者是让世界变得更好;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手段是美丽的,它不借助于强制性权力,不依靠残酷的竞争,它的出发点是利他,以利他为手段达成互益和公益;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诉诸人类美好的情感:同情和共同体情感,诉诸于人类不夹带功利性的志愿精神。它承载着人类美好的愿望,散发出道德的光辉。“美丽的手”为社会组织增添了道德的维度,为其社会合法性培植了道德的根基。新意象意味着新意义,新意义意味着新世界。
由此,社会组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它无需依赖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而获得自身的独立价值,因为“美丽的手”有助于确立一种新的道德范式,有助于创立一个新的道德秩序。在处理群己关系之际,如果我们做不到克己,就应该利群,或在无需克己之时能够利群同样是一种道德。传统道德强调克己,偏重于理性与意志的结合;互益、公益和慈善不问动机只问行为,凡利群的行为都可以称得上是道德行为,它是情感与意志或意愿的结合。这种道德范式不是立足于改造自己,而是立足于改造社会,它虽然不否定克己是道德正当性的重要根源,但它更强调通过利群改造社会也同样具有道德正当性。“美丽的手”这一意象赋予社会组织以更为积极的道德意义,凭借它所推动的互益、公益和慈善事业而获得道德价值。换言之,“美丽的手”使我们更为关注社会组织与互益、公益和慈善的联系和一致性,从而使我们将社会组织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这一意象进入一个由社会组织所主导的自主的道德世界。
“美丽的手”帮助我们摆脱了社会组织的依附性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待社会组织,让我们不再从需求拉动的角度而是从供给驱动的角度理解社会组织的产生及其活动。人们通常把社会组织产生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存在某种需要,似乎只要社会存在某种需求,社会组织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但是,社会需求仅仅是社会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市场需求是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样。如果没有企业家赢利的驱动,企业不可能产生,无论市场需求有多大。同样,如果没有发起人的某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不可能产生社会组织。那么,社会组织产生的内在驱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们以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信念的内在冲动。只要这种内在动力存在,一旦外在条件许可,社会组织就必定出现,即使不存在需要它去提供服务的需求。而这种驱动力是内在的,因为它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正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社会组织的活动----无论其目标是减轻人类的苦难或痛苦还是让世界变得更好----所表达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愿望和信念。在减轻人类困难的活动中,社会组织表达了人们怜悯和恻隐之心;在使世界变得更好的活动中,社会组织表达了人们共同体的情怀和向往。当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信念,或感到现实与自己的信念不相符的时候,组织化的行动是信念最有力的表达方式。社会组织作为社团(associations)本质上是结社(association)的产物,结社即志同道合的人们联合起来。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之所以结社,虽然可能是为了提供某种社会上所需要的服务,但是,他们之所以结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不在于他们想服务社会。他们通过结社活动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尽管其途径或手段是提供某种服务或产品。对志愿者而言,社会组织的工作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是人们表达情感、价值观和信念的载体。情感、愿望和信念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是社会组织活动的引擎,也是社会组织选择和判断的依据或标准,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或不做出反应,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提供或不提供服务实际上都是在表达。所以,仅仅从需求拉动的角度看待社会组织只能看到社会组织的工具维度,而从供给驱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组织必然发现社会组织的表达维度。
“美丽的手”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组织的道德维度和表达维度,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组织将组织使命和愿景置于优先地位,从而重塑与企业管理相区别的社会组织管理,更重要的是重塑社会组织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不仅有助社会组织的自我理解,而且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互益、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实质。总之,这一社会组织新意象的提出,开启了人们的想像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的新空间,进而开启了人们理论探索之途。
三、局限与展望
本书是一部讲演录,受听众局限,作者的论断和思想得不到展开、丰富和论证。他提出了社会组织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议题,例如,社会组织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角色、政社关系、社企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条件等等,这些关于社会组织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议题对社会组织理论发展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基础性论题,有待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另一方面,尽管作者试图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理解社会组织及其活动,但是,他侧重的是从多学科角度立足社会组织的功能价值为社会组织的存在作辩护,对立足于社会组织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理解其活动则有待展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