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央《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导下,全国各地都相继颁布了自己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惠州十四五规划共10章,59条,1万4千余字,信息巨大,机会丰富。
人人都知道,政府规划和报告就是政府带你飞的翅膀,充满了让撬动地球的支点,下面跟着商会的视角,分别从企业界、产业界和城市区域联动的视角,既用放大镜,又用显微镜,带你看看惠州十四五规划里的硬核干货。
一、惠州在湾区建设中的清晰定位及经济发展目标,昭示高质量发展魄力和光明的未来
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指出:要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惠州力量。
具体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其中,惠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于大湾区9市之首,规上工业增加值低于肇庆的12%,居第二位。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新机遇方面,惠州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好产业、“两新一重”、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900亿元,安排重点项目134宗、年度计划投资750亿元;加快培育消费新动能。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新业态。
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市场新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沃土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域内外资源要素流通更加顺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爱才惜才重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人才配套政策和设施更加完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新高地。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制定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城市功能完善、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对标一流城市做精做细城市微观规划设计,整合市域城市空间,推动城市资源要素、人文环境、综合交通、基础配套有机融合,同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建设的运营模式,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惠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四五规划将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复兴传统风貌区,维护和延续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
从城市品质、文化传承到市场环境、政府服务,系统化构建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企业将在这里收获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三、商会将重点关注如下五大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建构,打造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惠州已经拥有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十四五规划里明确,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3%,五年之内将惠州建设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补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医、药、养、游”一体化覆盖、各业态耦合共生的高端健康产业集群。
还将加快建设“城市智脑”,重点引入数字技术先进的企业项目,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建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态。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一批数据中心落地建设,对数字经济产业链构建及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阵地。
深刻领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等平台建设,建设“亲”江“近”海的海滨城市,着力打造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的美感乡村。
四、惠州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的战略规划,资源流动,优势互补,创造新价值
惠州十四五规划用了专门的一章,阐述和布局立足惠州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举措。
惠州将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同时,惠州将主动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继续承接深圳优势产业溢出,支持深圳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交流、融通带来资源流动、优势互补,将创造更多未有之价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今天的湾区尽管经济体量已如此巨大,9+2城市群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正蕴集着澎湃的变动之力,与中国正在遭遇的百年未有之变局之势,形成共振,相互成就。每个城市,每个企业与个人都沉浮其中,与时代共舞。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4月20日,惠州市政府将乘着“第二个百年”建设东风,送上惠州市十四五规划在产业、投资等领域的顺风,共同绘制美好蓝图,飞上辽阔蓝天。
|